金融思维8:金融市场(股市/债市/商品/外汇)
本文主要介绍不同的金融市场以及影响其运作的主要逻辑。
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(以资产种类到期期限划分)
- 货币市场(一年以内):国债券、同业拆借(银行之间互相拆借)、同业存单、短期国债。流动性比较好(容易变现)。货币市场利率比较敏感,能够反映当下资金状况。
- 资本市场(一年以上):国债,股市,信托,期货,大众商品,外汇。
股票市场
- 一级市场(批发):公司没有公开上市之前,私下的交易。 ABC轮批发。
- 二级市场(零售):股票市场买卖。流动性比一级市场好。
从股票定价绝对法和相对法中可以看出(上一章),影响股市的因素有
- 基本面。也就是绝对法中的现金流(经营状况)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,从宏观上来说是国家的GDP。基本面驱动股市。
- 流动性(货币)。绝对定价法中的r和相对法中的PE倍数,也就是机会成本,驱动机会成本的就是货币市场的利率。利率又取决于货币的多或少,紧张或宽松。货币宽松下才会有股票牛市,资金面多,利率下行,投资股票机会成本变低,人们会更多去买股票,股票市场上涨。加息次数多股票市场会跌。利率和股价是相反的驱动力。货币和股价成正比。
- 市场情绪(风险偏好)。主要影响股票短期。索罗斯提出 反身性:索罗斯认为,金融市场与投资者的关系是:投资者根据掌握的资讯和对市场的了解,来预期市场走势并据此行动,而其行动事实上也反过来影响、改变了市场原来可能出现的走势,二者不断地相互影响。因此根本不可能有人掌握到完整资讯,再加上投资者同时会因个别问题影响到其认知,令其对市场产生“偏见”。(《金融炼金术》)
比如“赶顶”和“赶底”。
以上三个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,而是交织在一起。短期内基本面变化不大,股市的涨跌更多靠资金链和市场情绪驱动。但是中长期来讲,市场还是会回到与基本面相吻合的走势上去。对三种因素的主要因素的思考还是应该具体分析。比如股票上涨可能并不是利润率增长了,而是货币变多了。
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到其他方面,对于房价来说,17年房价暴涨的因素主要并不在于人口、地理位置,这些因素自古存在,而主要是货币。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。买股票时首先还是要把握大趋势,其次才是衡量每只股票的小机会。比如对于A股,基本面和流动性都下行,所以可能不参与股市,没有系统性机会。但是一些结构性的小机会,比如漂亮50,银行,大市值稳定增长,退而求其次。
债券市场
债券市场比较专业,准入门槛比较高,比股市更加容易预测,更贴近理论。
债券市场的驱动逻辑是利率。从微观上讲是机会成本,宏观上是资金供给与需求,货币政策的工具。美联储加息主要看两方面,失业率的下降(经济增长的基本面)和通胀的上升(物价)。经济衰退往往是债券牛市。但是短期也会发生变化,比如牛市陡峭,牛市平坦等等。
公司债不但受宏观经济影响,还包括信用风险,受公司经营状况影响。万达债券狂跌因为人们觉得可能会受政治影响,信用风险增加。
商品市场
比股票市场专业。
主要有黑色系,有色金属、化工品、农产品、股指,期货等等。
商品都是以期货形式交易,有保证金的制度。
- 基本面(宏观)。商品对宏观反映最灵敏,因为这些商品和经济紧密联系,比如钢石油等等。
- 行业供需,锅炉开锅率,环保政策等等。橡胶库存一直增加,但是车轮胎销量并不好,因此橡胶跌幅很大。
- 基差。现货和期货之间的差异。比如钢,1710,17年10月交易的价格是3100,现货价格3500,现货贵了400.基差过大时可能会展开基差修复。
这三种逻辑的重要性依次下降。
和股票市场不同的是在于交易机制(可以赚钱!)。
宏观数据可以看华尔街见闻,行业看垂直网站,比如钢铁看西北新干线;文华财经等交易网站。
外汇市场
短期来讲外汇和利率联系比较大,长期来讲和国家经济前景相关。主要影响因素是利率和购买力平价,可以参考宏观经济一章。
外汇主要有大机构交易完成。比如人民币升值,央行在离岸市场(境外)大规模抛售美金,美元用人民币购汇,美元增多,人民币变少。
主要看供需,背后是利率。比如美联储加息可能会影响美元升值,购美金的人增多,人民币贬值,但是央行不想汇率破7(心理因素),因此央行可能会实行提前加息,抛售大量美金,等美联储加息之后形成对冲。但是随着美联储加息多次,人民币长期看可能还是会贬值。